设施改善:好田好水好收成
要实现粮食高产稳产、农业高质高效,不断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和生产条件是一大关键。今年中央一号文件从耕地保护和用途管控、高标准农田建设、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系统要求;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将“加强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写入。对此,业内人士、专家学者、基层干部怎么看?
造好地、保好地、管好地
【资料图】
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高标准农田新建和改造提升年度任务”。
特约制作:中国搜索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集农机、农艺、水利等技术于一体的农业综合系统工程。”吉林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赵雷说,“田成方、树成行、路相通、渠相连、旱能灌、涝能排”是“高产田”的代表性特征。未来,吉林将探索国有企业参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的新型建设模式,通过企业融资提高建设标准和质量。
截至2022年底,黑龙江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10265万亩,建成规模连续4年居全国首位,成为全国首个高标准农田超亿亩省份。如何建设管护好这些高标准农田?
“省里将项目评审、审批权限下放到市,将招投标下放到县,同时建立事前、事中、事后监管体系,项目建成后,市级把关验收,省级质量飞检,确保工程管护顺利移交。”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农田建设管理处处长窦洪波说,随着集中连片、施工条件好的地块越来越少,高标准农田建设成本不断增大,一些财力薄弱的市县落实配套资金存在困难,建议逐步加大中央资金支持力度。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加强黑土地保护和坡耕地综合治理。“这些年,像秸秆还田技术、畜禽粪污还田技术、保护性耕作技术、肥沃耕层构建技术等已成熟运用于黑土地治理,未来还需将高标准农田建设、秸秆综合利用、轮作休耕、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深松整地、农机补贴等项目整合起来。”黑龙江省双鸭山市宝清县农业农村局局长胡锋说。
侵蚀沟是黑土地的“伤疤”,导致黑土地破碎化和粮食产量下降,正成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一大痛点。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研究员张兴义建议,以漫川漫岗、低山丘陵区耕地为重点,集中连片治理。同时,尽快设立专项治理资金,加大中央黑土地保护与治理资金投入力度,推动以奖代补、以工代赈,因地制宜实施侵蚀沟治理工程。
挖掘耕地后备资源
突破盐碱地利用堵点
“耕地后备资源作为补充耕地的重要来源,是实现区域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保障粮食安全及保持生态环境的重要途径。”内蒙古阿拉善盟副盟长刘德说。
经过科学改良的盐碱地,可以成为优质高产农田。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做好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开发利用试点”。
“内蒙古盐碱化土地面积占全区总耕地面积的11.4%,每年都因土壤盐碱化灾害造成粮食减产,很可惜。”内蒙古农业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红梅说,要摸清不同区域的盐碱地分布及修复潜力,从土壤改良、农业耕作、生物调控等多途径入手,配套秸秆还田、深松深翻、增施有机肥等农艺措施,将生产与生态、工程和农艺、用地和养地措施有机结合,保障盐碱地稳定产出。
吉林大安市盐碱地资源丰富。大安市自然资源局土地整理中心主任王长志说,当地将“理水、增绿、扩湿、整地、固沙、并村”有机结合起来,整体保护、系统修复、综合治理自然生态各要素,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
“我的家乡山东省东营市是退海之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小的时候农田到处泛白,经过几十年不断改良,如今一片生机盎然。”东营市东营区六户镇农业综合服务中心负责人尹海龙说,“以水压碱是盐碱地土壤改良的主要方法之一。10年前,我们种植耐盐碱棉花费工费时收入低。近年来,各类水利及高标准农田工程极大改善灌排条件。引黄灌溉降低了土壤盐碱度,能种小麦和玉米了。”
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田之源”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园 朱峥 摄
不过,尹海龙也坦言,目前盐碱地整治难度依然较大。“盐碱地整治需大水压碱,但黄河水引水指标持续压减,供需不平衡制约盐碱地开发利用。”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持续推动由主要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向更多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转变”,盐碱地整治也可由此破题。“去年我们推广耐盐碱大豆种植及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亩效益增加15%左右。”尹海龙说。
红梅认为,盐碱地开发利用要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分类治理、多措并举、便捷适用的原则,对一些推行“改地适种”治理模式成本高、维护难、生态扰动大的地区,今后可重在突破“改种适地”技术瓶颈。比如,培育适合盐碱地栽培、产业开发度高、引领盐碱地种业发展的突破性品种;开展耐盐饲草规模化种植,把一些盐碱地建成牧草种植基地;充分利用盐碱地洗盐后的盐碱水资源,发展内陆盐碱水域绿洲渔业模式等。
现代化改造水利基础设施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大中型灌区建设和现代化改造”“加强田间地头渠系与灌区骨干工程连接等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为灌区建设和管理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引。
在湖南,当地在提升调水蓄水能力的同时,以信息技术手段促进灌区节水,力争发挥水资源最大效益。全国人大代表、湖南省水利厅厅长罗毅君介绍,湖南完善灌区用水量测控制体系,建成灌区量测水站2500余个,2022年全省农田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547。在2022年干旱当中,各灌区狠抓蓄水节水、补水调水、管水护水,确保大旱之年无大灾。
罗毅君表示,下一步,湖南将重在推动灌区“联网、补网、强链”,以大中型灌区现代化改造为重点,续建、改造一批灌区配套渠系工程,通过大小联网,提升区域水资源联调联用能力。
在湖南省永州市道县寿雁镇芽洞村,工人驾驶挖掘机在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现场施工 蒋克青 摄
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支持重点区域开展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推进黄河流域农业深度节水控水。
近年来,内蒙古强化水资源消耗总量和强度双控,在黄河流域等水资源超载地区严格实行取水许可限审限批。几年下来,地下水超采治理取得阶段性成果。全区33个地下水超采区大部分达到治理目标。“未来,内蒙古还需充分考虑区域水资源条件和承载能力,推广农田水利调控技术。在地下水位较高的地区,建立完善的排灌体系,推进节水增产增收相关技术落地。”红梅说。
做好防病虫害监测预警
病虫害监测预警是科学控害、有效防灾减灾的基础。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强化农业防灾减灾能力建设”“健全基层动植物疫病虫害监测预警网络”。“病虫害有近千种,常年发生的有100多种,一般发生年份可造成为害损失在10%至30%,重大病虫严重发生年份,为害损失可达到30%以上。近年受全球气候变化、产业结构与生产模式调整、贸易往来频繁等因素影响,病虫害不断加重,威胁粮食安全和农产品品质。”黑龙江省植检植保站病虫害测报首席专家王春荣说,鉴于此,黑龙江省早在2012年就率先开展网格化全覆盖监测预警体系建设与规划,截至2022年底,全省已建有4000个乡村监测网点,今年将继续增加监测网点2000个。
在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锁石镇车田村,农技人员利用植保无人机开展病虫害防治和施肥作业 李建新 摄
“目前,黑龙江建成全国唯一省区全覆盖的病虫疫情在线监测网络体系,病虫害监测能力全面提升,助力打赢虫口夺粮攻坚战。”黑龙江省农业农村厅厅长王兆宪表示。
王春荣说,基层是灾害监测预警网络体系的前线,只有保证基层乡村监测网点“点密、人优、网全、设备先进”,方能形成快速反应能力。期待一个规范化、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基层监测预警体系早日在全国推广开来。
半月谈记者:薛钦峰孙晓宇黄腾王靖杨文周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