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最新:“大阿福”变身记
无锡惠山泥人是中国“三大泥塑”之一。《古今图书集成》记载,惠山泥人在明代已达到相当的艺术水准。清代开始出现专业化的惠山泥人手工作坊,五里长街、上下河塘开设了数十家泥人店、200多家泥人作坊,形成了有名的“泥人街”。
如今,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惠山泥人,推出一系列创意产品,以适应新的时代需求。设计全新的人物形象,与咖啡文化融合展示,开发多种文创产品,引入盲盒销售模式……新的观念和审美,让这一民间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
粗货如写意,细货似工笔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买泥人,鬼脸子,抟土作人物形,工且肖,唯梁溪、虞山人多造之……”这段记载惠山泥人的文字,出自清代典籍《古今图书集成》。书中描述了今天常州市武进区一带明代的风俗,其中提及惠山泥人。文中点出的梁溪,即今天的无锡,而常州紧邻无锡。这段文字表明,在明代,梁溪造的泥人已在本地及周边地区销售。
惠山泥人最初为家庭副业。惠山位于无锡主城内,山脚盛产一种黑泥,滋润软糯,可塑性极好。当地居民农闲时就地取材,捏制一些小的如意、寿星、佛像,以及鸡、鸭、猫、狗等小动物出售补贴家用,久而久之形成产业,技艺也不断提升。
惠山泥人有粗货、细货之分。粗货用模型印制,阴干后加彩绘,造型圆润,线条简练,辅以明朗、强烈的彩绘,仿佛年画一般,形象夸张、鲜活,极具地方特色,最重要的是可批量生产,物美价廉,多为儿童耍货,也有一些菩萨像、佛像类,被居民买回家作为摆件以辟邪祈福。
细货是伴随昆剧、京剧流行而出现的,也称手捏戏文。顾名思义,就是艺人仿戏曲人物造型纯手工捏塑的泥人,不少是成套出售的,犹如今天的动漫手办,具有较高收藏价值。
无锡市惠山泥人厂常务副总经理、高级工艺美术师夏征说,粗货犹如写意画,多为儿童耍货;细货犹如工笔画,是成人收藏品,其制作流程、工艺繁杂而精细,人物形象惟妙惟肖。
“惠山泥人是江南水乡农耕文明的结晶。”夏征介绍,惠山泥人早期的作品,如春牛、蚕猫,直接与农业生产相关联。江南多水田,开春时买个泥塑春牛供起来,祈祷田地丰收。无锡一带是桑蚕之地,蚕怕鼠咬,便买个泥塑蚕猫守护桑蚕。
“大阿福”是惠山泥人粗货代表性人物造型,也是无锡的重要文化标志。最初为双手抱怪兽的佛像造型,寓意守护孩童成长。20世纪50年代末,著名雕塑家高标对其进行革新,代之以浑圆、健康的欢笑儿童造型,并分化出男、女两个形象,即今天惠山泥人标志性人物形象——阿福和阿喜。
惠山泥人传统人物形象“阿福”和“阿喜” 朱国亮 摄
夏征说,无论是佛像造型还是写实的儿童造型,其线条、彩绘都是江南水乡农耕文明的一种体现,符合当地人的审美取向,并逐渐成为无锡人共同的文化记忆。
集中人八百,童叟献神工
民间技艺的发展,总是随时代跌宕起伏。1959年,郭沫若参观无锡惠山泥人厂时写下题词——“集中人八百,童叟献神工”,描绘的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惠山泥人厂重振的繁盛景象。
现有资料显示,在惠山泥人400多年传承史中,清代是较为繁盛的一个时期。乾隆皇帝下江南时,曾命惠山艺人王春林做了五盘泥孩儿。晚清时期,胡万成等七家惠山泥人铺协商成立“耍货公所”,开创了中国历史上泥人行业的第一个行会组织。
清末民初,在销售旺季,前来无锡购买泥人的船舶络绎不绝,停泊在宝善桥附近的船舶最多时达七八百艘,人数接近2000人。新中国成立前夕,战乱频繁,许多惠山泥人作坊相继倒闭,大量艺人失业,产业受到重创。1954年,当地政府将老艺人请回无锡,成立合作社进行生产,产业得以重振,技艺得以传承和弘扬。
1958年,合作社更名为“惠山泥人厂”。据一些老艺人回忆,当时搞创作设计的就有100多人。泥人衍生产品中,最受欢迎的是“石膏卷笔刀”。据统计,惠山泥人厂做的卷笔刀超过15亿件,持续做了30多年。
2006年,惠山泥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2年,惠山泥人厂被命名为“中华老字号”企业。
政府日益重视,然而市场不断在萎缩。惠山泥人厂职工现已降至28人,技艺传承再度面临难题。“销售不好,待遇低,从艺校招来的学徒仅有十之一二能学出来。”今年即将退休的高级工艺美术师周汉庆感叹。周汉庆16岁随父学艺,一直从事泥人捏塑,是惠山泥人代表性传承人之一。
2019年,在“泥土的生命——无锡惠山泥塑艺术展”研讨会上,原惠山泥人厂厂长沈大授坦言,惠山泥人有濒危趋势,需要社会与政府联合起来保护。
是阿福和阿喜,
也是NANI和MOMO
今年春节期间,无锡市举办美好生活登山节。活动中,完赛奖牌——惠山泥人大阿福奖牌受到追捧。赛后,参赛市民纷纷举着奖牌拍照留念。
这一奖牌是为此次登山活动专门定制的。融入非遗文化,将传统泥人制品与现代金属制品结合,让这一奖牌更具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设计者周汉庆说:“节日登高,意在祈福,将惠山泥人经典形象——大阿福嵌在奖牌上,寓意祈福得福,更添节日喜庆氛围。”
为登山节定制大阿福奖牌,是周汉庆个人创作的一次突破,也是惠山泥人厂的一次“跨界探索”。2020年,惠山泥人厂股权进行了重大调整,引入新的民间资本,惠山泥人由此开启了新一轮重振之路。
融入现代生活,吸引年轻人目光,成为惠山泥人技艺传承、产业重振的关键。夏征说,源于农耕文明的惠山泥人,其造型、色彩与现代城市青年的审美存在较大差异,要想让这门技艺更好地传承下去,迫切需要材料革新、造型创新以及用色突破。
近年来,惠山泥人厂将3D打印技术与泥人捏塑技艺结合,重新创作设计了阿福和阿喜的造型,并为之取了更国际化的名字——NANI和MOMO。用无锡方言说惠山泥人,发音即为NANIMOMO。
江苏无锡南长街NANIMOMO咖啡馆内,一名儿童在父母带领下体验制作惠山泥人 朱国亮 摄
周汉庆坦言,他内心深处更习惯于阿福和阿喜的造型、用色,但NANI和MOMO的造型确实更可爱,用色更现代,更符合当下年轻人的审美。
设计新人物形象的同时,惠山泥人厂还将新人物形象与无锡酱排骨、水蜜桃、樱花等特产糅合,从2021年5月开始陆续出品了PVC材质的“有你超甜”系列手办,创新运用盲盒形式进行销售。
与惠山泥人相关的文创产品也多了起来,如泥人笔记本、泥人咖啡杯等,达四五十种之多。惠山泥人厂还与一些地方品牌联名,为牛奶厂、吐司店、饮品店设计泥人形象,形成“泥人+”模式。
将泥人文化与咖啡文化融合,在无锡一些景区开设泥人咖啡馆。游客进入咖啡馆,可一边品尝咖啡,一边了解泥人文化,欣赏泥人作品,还能捏一个属于自己的泥人。
“融入生活,振兴产业,传统技艺才能得到更好保护与传承。”夏征说。今年,无锡将实施“百匠千品”非遗传承创新工程,惠山泥人被纳入其中,泥人文化的影响力有望进一步扩大。
半月谈记者:朱国亮 /编辑:李建发
关键词: